在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,晨练似乎成了开启活力一天的标配,公园里、街道边,到处都是晨练者的身影。然而,当我们一股脑地扎进晨练热潮时,可曾冷静思考过,晨练若不讲究科学,也可能给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。 首当其冲的就是空气质量问题。许多人以
在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,晨练似乎成了开启活力一天的标配,公园里、街道边,到处都是晨练者的身影。然而,当我们一股脑地扎进晨练热潮时,可曾冷静思考过,晨练若不讲究科学,也可能给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空气质量问题。许多人以为清晨空气清新,最适宜锻炼,实则不然。在天还未大亮、太阳尚未完全升起时,植物的光合作用微弱,无法充分释放氧气、吸收二氧化碳。此时,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相对较高,氧气含量不足,我们在户外大口呼吸,吸入的多是 “不新鲜” 的空气,容易引发呼吸不畅,出现头晕、乏力等症状。而且,夜间气温降低,大气中的灰尘、汽车尾气等污染物易沉降积聚在近地面,晨练者如同置身于一个隐形的 “污染区”,这些有害物质随着呼吸进入身体,长此以往,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,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。
身体机能未完全唤醒也是一大隐患。经过一夜睡眠,身体各器官和系统处于相对低运转的休眠状态。心脏跳动缓慢,血压相对较低,肌肉、关节僵硬。此时若贸然进行高强度晨练,如快速跑步、激烈健身操等,身体很难迅速适应,极易造成肌肉拉伤、关节扭伤。就好比一辆还没预热的汽车,突然猛踩油门,零部件磨损加剧。同时,突然增加的运动量会使心脏负担过重,血压急剧升高,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而言,甚至可能诱发心梗、脑梗等严重后果,危及生命。
低血糖风险同样不容忽视。睡眠期间,身体新陈代谢减缓,血糖处于较低水平。若清晨不进食就直接去晨练,随着运动持续消耗能量,而又无及时的糖分补充,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,像心慌、手抖、出冷汗、眼前发黑。一旦发生低血糖,不仅晨练要被迫中断,还可能因突然晕倒导致受伤,让原本美好的锻炼计划戛然而止。
再者,气温与环境因素也会给晨练 “添乱”。尤其是在秋冬季节,清晨气温较低,人体血管收缩,血液循环不畅。若保暖措施不当,极易受寒,引发感冒、关节疼痛等问题。另外,如果晨练场地选择不当,比如在车流量大的马路边跑步,除了要吸入更多尾气,还面临被车辆碰撞的危险;在崎岖不平的路面锻炼,容易摔倒扭伤。
这并不是说要摒弃晨练,而是要提醒大家,晨练需讲究科学方法。尽量选择太阳升起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锻炼,此时空气清新,身体机能也逐渐恢复;晨练前适当进食,补充能量;做好热身运动,唤醒身体;选择安全、空气流通好的场地。只有规避这些潜在危害,晨练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助力,而非健康的 “绊脚石”。